“站在‘两山’纪念碑前,听着矿山变公园的故事,我们更加理解了‘绿水青山’到‘金山银山’的跨越,生态修复让破损山体长出了绿,长出了乡村旅游的新活力。”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组织学院(贸易谈判学院)国际政治专业的尹韵涵同学在调研安吉余村的生态转型后感慨。
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,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、教务处联合开展的“走中国 看发展”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正在进行。校内外54支实践团队、近400名师生分赴浙江、安徽、贵州、云南、北京、上海等14个省市自治区,以跨学科融合、跨地域调研、跨学段协同的深度实践,通过实地调研20年来我国城乡生态治理与修复实践、绿色经济转化路径、生态文明制度,生态文化传承与保护,用青年视角解码生态文明建设的“中国方案”,为新时代绿色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与实践力量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怡莹老师指导、国际组织学院(贸易谈判学院)国际政治专业金子涵同学带队的实践团队,调研安吉余村,亲身感受绿水青山间迸发的生态活力。他们发现,昔日的采矿区如今成为游客络绎不绝的生态打卡地;深入青来集产业园区,探寻数字化技术如何为传统产业插上绿色翅膀;驻足宋茗茶博园,见证茶文化与生态农业、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海泉老师指导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于璐同学带队赴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,以华东重要生态屏障千岛湖为样本,开展“治水模式”下水饮料产业生态价值转化调研。团队走进农夫山泉水源基地,实地检测水源保护区水质,观摩“水源零搬运”全流程生产,见证产业带动本地就业,初步形成“生态屏障—技术赋能—产业反哺”的良性循环。
在新疆喀什,上海对外经贸大学、喀什大学、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同组成的调研队伍,赴喀什地区莎车县、泽普县,围绕生态援疆开展专题调研。团队走访泽普县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,与援疆干部及管委会人员座谈,实地察看胡杨林生态修复成果,深入了解上海在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。
在松江佘山,社会实践创新采用“大学—附校”跨学段联动模式,一支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及其附属松江实验学生的小学生、中学生和大学生共同参与的20余人青少年队伍共同开展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实践活动。队员们走进松江林场,参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中心、聆听林长制科普讲解、参与昆虫馆研学活动,直观感受生态治理成效。活动创新采用“小学生记录生态现象、初中生提问探究、大学生分析总结”的梯度学习模式,让不同学段青少年在互动中深化对“两山”理念的理解。
校方表示配资炒股配资优秀,青年学子们只有在社会大课堂中沉浸式感悟生态变迁的历史脉络,在田野调查中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,才能在未来的服务基层中更好地践行青年担当。
衡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